2018年8月18日 星期六

來去少林寺 (三) –嵩陽書院,匆匆一面 20150903-05



離開少林寺, K說晚上咱們搬到洛陽去住,明天早上看完白馬寺之後再回程即可。可此刻離天黑還有一個小時,K說一直想到嵩陽書院看看,中國歷史最負盛名的四大古書院之一,恰好離此不遠,就在太室山腳下。

這下子再度把我拉回到歷史的想像漩渦裡,那種帶有一點點似真卻又虛幻的感覺,今天稍早遊少林寺與登嵩山都還沒這種歷史時空交錯之感,可現在一聽說要去嵩陽書院,腦中立即想起少年時握卷苦背歷史書的挫折經驗。是啊,因為這立即讓我聯想到北宋四大書院,當年硬是背得滾瓜爛熟,因為考試一定會出,而我,想當年應該也從沒出錯,可是現在,坐在車子裡,絞盡腦汁,另外三大書院在哪裡?拼命地想啊想啊,勉強擠出一個白鹿洞,啊!! 可也忘了它在哪一省了?

如果你也有此挫折,不要灰心,待會兒我來幫忙複習一下。

第一題最簡單,嵩陽書院,顧名思義,當然是因為立於嵩山之陽因而得名。

一進門就有了思古之幽情的氣氛,這跟早上走過少林寺的感覺截然不同,我想可能是兩個因素使然,一是這裡保持著歷史建築原貌,沒有任意添加現代新物,二是,來此的遊客不多,而且都輕聲細語,感覺真不一樣。


院落裡兩棵蒼勁渾厚的古柏樹馬上吸引住遊客的目光,這一棵沒立標示牌,但這模樣一看便知來歷不小。


對面這棵更是吸睛,粗曠的腰身,看似老態龍鍾卻依然生機蓬勃,走近一瞧,果然要立正尊敬,解說牌上標示著樹齡四千五百年以上,腰圍13餘米,西漢元年時漢武帝親封此樹為將軍柏。


前殿-先聖殿,恭奉孔夫子。


後殿供奉堯、禹、周公(為什麼不是以前常把名字連在一起唸的堯、舜、禹??)


中殿沒有特別供俸紀念誰,但把宋代以來在此興學任教的人物與場景做了一些介紹。


邊看邊上歷史課吧!!

先解答北宋四大書院: 原來河南睢州還有個應天書院,然後是湖南的嶽麓書院,最後是江西的白鹿洞書院。

這嵩陽書院建於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一開始是佛教寺廟,名嵩陽寺。隋唐年間,被道教改成道觀,歷史上最崇俸仙風道骨的兩個皇帝唐高宗與武則天前後都欽賜此地為其行宮。到了北宋,儒學興盛,此地變成了著名的教學場所,名儒范仲淹,程頤,司馬光等都曾任教於此,聽說司馬光的歷史巨著資治通鑑就是在此完成的。

沒有擁擠的遊客(或許是我們來的晚了些),雖然此園佔地不大,但一切顯得幽靜且古意盎然。


這樣子連樹上紅透透的石榴,嫣紅盛開的紫薇,都顯得可愛了。


也有秋風還沒到,就已然落地的梧桐葉。


大唐碑。高九米,據說是河南境內最大的石碑,碑文我看不懂,但解說牌說這內容是敘述著當年的嵩陽觀道士孫太冲為唐玄宗李隆基尋求長生不老之術而煉丹九轉的故事。


前後逛了45分鐘,大家肚子都餓了(中午只靠一根河南玉米,撐過了累呼呼的嵩山),決定在往洛陽之前先找一家鄉村農家樂打打牙祭。

老沈嘗試著跟老闆娘女兒點餐,結果雞同鴨講,河南口音真的不易聽懂,只好雙方各自派出王牌,才搞定這一桌。


K一直讚美河南蔥好吃,鮮嫩生香,與傳統豆腐熱炒一盤,真的很對味。


小黃瓜配上紅番茄,不知用什麼佐料抓出這種微酸卻很清爽順口的味道。


老闆送來三片河南餅皮,還有一大盤香噴噴的石耳(長在山上巨石上的地衣)炒蛋,教我們要像這樣捲得長長的,一口咬下,滿嘴生香。


又來一碗裝得都快滿出來的河南燴麵,K說他吃不下了,麵食就全數交給我跟老沈兩個來處理。我向老闆要來一個空碗公,裝了一些看起來我也吃不完的麵,原來的那一大碗看過去還是滿滿的,老沈倒是老神在在,端過去吃將起來,結果,當然,吃不完。


因為還有一大鍋的紅燒土雞塊,可惜味道太重了。雖然我們每次點餐時都有再三交代,少鹽、少油、絕不加味素,但這回師傅顯然沒聽進去(其他幾盤都還算清淡),我們只好各自拿碗裝來開水,雞塊入口前先泡水沖淡一些,這樣至少也消化了大半鍋。


從這裡到洛陽白馬寺蓋約百公里,車行約一小時,我們乘著夜色,前往洛陽古都。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