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回鄉,走一趟屏科大,在該校通往靜思湖的山坡旁看到許多正在拉長的鼠麴草,手癢癢,因為這麼大面積新鮮的鼠麴草已經很難得見到,當下摘了一些,剛好可以回家試做草仔粿、或其他比如湯圓之類的,這是傳統味道,再度體驗,帶著一點使命感,暫時就不拘那種〝野草不可亂摘〞的小節了。
這就是鼠麴草,在南臺灣豔陽之下,春天逐漸長高,長得很健康。
回到台北,擇日,洗一洗,剁一剁,變成這樣。
然後再用絞碎機打碎,原本的青綠色變黯淡了,不知道有沒有可以保持新鮮綠色的秘訣?
600gm的糯米粉,100gm的在來米粉,白糖40gm,沙拉油30gm,分次加入400cc涼開水,用麵團機攪成米粿糰。
用手揉成糰。
撕幾片米粿糰壓成薄片,煮熟,直到浮起來就好,這就是粿仔切,也有人叫之切娘,基本上就是讓生粿糰變得很有彈性與延展性,包的時候不容易碎裂
生米粿糰加入切娘,再加入打碎了的鼠麴草末,重新揉成很有彈性的粿仔切。
老婆調的肉餡(配方在她手上),內容端視各家口味喜好而定。
像包子一樣包起來,燕瘦環肥,可以做成各種自己喜愛的形狀。
粿仔切不夠,只好多捏幾顆不專業的芋粿巧。
好了,可以放進蒸籠了,開火,蒸氣促促促。。。
20分鐘後(時間要自己觀察拿捏),熟透了,長這樣子。
咬一口,美味,成功。
我的配方:
糯米粉600gm,在來米粉100-200gm(越多越硬/結實),沙拉油30gm,白糖40gm,冷開水400gm(邊攪邊分次加水),鼠麴草末150gm或更多。
有些人會先將鼠麴草洗淨後燙熟,再打成汁,然後與糯米粉一起攪拌。
--End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