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雙溪下坑古道O繞巡禮,順登柑腳山 20250824


 

新北雙溪位處東北角,偏遠農鄉、多山多溪流眾所皆知,但其境內深山小徑縱橫交織、承載著百年來先民辛勤墾荒的歷史角色倒不見得人人熟識,大家都說我們是座多山的小島,山善於沉默,水始終溫柔但絕不回頭,時代推進,先民引退,這些曾經風華的歷史足跡也黯然隨之消隱,世代更迭在新舊價值鏈的巨大落差之下被無情斷然地拒絕,從此被拋棄,鮮少再有人真正走進去,曾經孕育、掙扎、努力過的故事終於被遺忘。

 

這幾年北台灣掀起的古道熱讓許多已然被遺忘的足跡重現,熱情的登山前輩循跡追溯,系統性的規劃、整理,重新連結與貫穿,讓許多早已荒蕪傾頹、甚至於幾乎消失的遺跡重現於天光之下,也吸引著山友好奇的腳步一一到訪。

 

近月來最火熱的莫過於位於雙溪深山之內、沿著下坑溪兩側的古道,自從北42坪雙公路開通之後,處於其兩側的山徑、或是更深處的墾地從此荒蕪,悠悠數十載無人問津,最近被山友重新探勘、整理、貫通,輾轉披露,再度喚起山友們的興趣,儼然成為假日郊山的熱門路線。

 

我們也不例外,炎炎夏日不想跑太遠,揪團相邀赴此嘗鮮。

 

早晨8:20威惠廟集合,這是北42(坪雙公路)的知名地標,我以前常路過這裡,但鮮少停下來,無論坪雙或是雙坪,彼時的我與紅姑龜都喜歡,翻山越嶺,百餘公里足足消磨一整天。


 

今天來爬山,這是我第一次坐在這大廟埕之前。


 

廟埕腹地很大,一早就停了許多車,早鳥數十名,山友一群群,有些要走淡蘭古道的崩山坑段,有些要爬柑腳山,假日的雙溪一向熱鬧。


 

我們要走下坑古道,顧名思義就在下坑溪上游源頭,右岸上、左岸回,湊巧兩岸都各經過一座廢棄古宅,當年游家與林家沿下坑溪隔岸墾地,規模龐大。路途中會順登柑腳山,古宅步道是循舊跡整理出來的路線,除了傳統的柑腳山,還有許多岔路交織互通,有點複雜,必須隨時注意路標。

 

今天首先走訪游家古厝,順登柑腳山,然後沿柑腳山南側傳統路線一直到黃德公祠,這段路比較長,在此接回北42,隨後沿公路往下數十米後再度鑽入林中小徑,順下坑溪左岸經過林家古厝,聽說後面這段路最難走,很陡,沿途拉繩,這應該是為了貫通下坑古道O繞而硬鑿出來的路,這樣走一圈很像歷經滄桑的海錨。


 

登山口(又成為下坑口,下坑古道登山口之意)26.4K處,前後數十米外可以單側停車。


 

順提一下,北42的公里數是從坪林端起算。

 

彼時很熱血,但也常抱怨自己為什麼要跑那麼遠,騎到這裡剛好是日正當中,但來不及了,向前或撤退都一樣要翻山越嶺,心裡調侃自己,身體倒是很認命,紅姑龜也很挺,咬著牙繼續撐。

 

8:4526.4K下坑口起登。


 

沿下坑溪右岸往上走。


 

路徑很寬,古道兩側雜草剛修剪不久,空氣中還飄浮著新鮮的葉綠素草香,這味道我一向很喜歡。


 

這個夏天太熱,今天也不例外,沉悶無風,很快就爆汗,還好走在林蔭之下,身邊還有淙淙流水聲,幫忙吸收了一些暑氣,但汗水還是很不爭氣的拼命滲出來。


 

首先路過一座廢棄古厝,從下坑口走進來約15分鐘,此刻九點整。


 

這古厝格局簡單,石砌屋牆,兩門一廳三房,屋頂盡塌只剩牆體,灶腳尚在但鐵鍋已鏽蝕。


 

離開古厝續走下坑古道,兩分鐘後路旁有小徑下溪,小徑邊立了一塊基石刻著OO七,屬林產管理部No.007,不知是何用途?


 

不下溪,繼續往上走。


 

古道右側沿溪的坡地都被整理成一片片梯田,砌石護牆,一漥緊連一漥,當年這樣的墾地肯定是大工程,可惜時代變遷,人去屋空,一切回歸自然。


 

離開廢棄古厝約13分鐘後遇岔路,直行續走下坑古道會接上柑腳山傳統山路,我們要先去游家三合院古厝,往左上登,之後順登柑腳山。


 

這是直行續走下坑古道的路線,但會錯過游家古厝,我們沒走。


 

往游家古厝的山路整理得很乾淨。


 

九點半整,離開岔路7 分鐘,抵達游家古厝。


 

三合院造型,以當年的眼光來說這挺具規模,光是中堂就連屋數間,兩側也各有兩房,可以想像彼時的興旺景象。


 

前庭是傳統的曬穀場,很寬敞。


 

從下坑口走到這裡僅花了45分鐘,然而天熱無風,一路爆汗幾乎虛脫,此地綠蔭幽然,清爽怡神,大家不約而同拿出折疊椅就坐下,靜靜坐著也就感覺幸福。

 

最棒的是敏華兩口子帶上來的冰咖啡,分享大家,喝一口心扉透涼。


 

這龐然老樹長滿了盎然華麗的鳥巢蕨。


 

很像老茄苳,但不確定,在此守候了上百年,老宅的守護神。


 

右廂房前懸垂著一串天然盆栽,翠綠、優雅,帶著濃濃的懷古幽情。


 

左廂房牆角的兩只酒瓶、一只破碗,不知意謂為何?


 

休息20分鐘,暑氣稍消,9:50起身續往柑腳山。


 

沿途有許多像這樣可愛的鳥巢蕨。


 

但接下來連續爬升,再度爆汗。


 

最令人欽佩且羨慕的是已屆80高齡的吳大哥伉儷,腳步健朗依然,全程緊跟在隊伍後面,毫無疲態,我的偶像。


 

熱啊!這個夏天。


 

花了25分鐘攀上稜線,此地終於可以抓到些許涼風,臨崖而立,山風微微渺渺,但看每個人那舒服的表情,可以想像此刻無比滿足的心情。


 

續走稜線。


 

陡上,再陡上,沒關係,心裡期待著上面那更溫柔的風。


 

爬山就真的走稜線最實在,看那白色飄飄飛舞的路標就知道此刻有多舒服。


 

離開游家古厝已經30分鐘,還在往上爬,幾個小山頭,感覺柑腳山好遠。


 

老當益壯、神勇的吳大哥。


 

終於,10:42,離游家50分鐘,終於登頂柑腳山(615m,二等三角點)


 

山頂上除了一枚二等三角點,還有一顆刻著〝雙溪水源〞的基石,鄭重宣示此山孕育出下坑溪水源的尊崇地位。


 

蝶喔~~!我們8:45下坑口起登,走訪游家古厝,花了兩小時登頂柑腳山。


 

在這爆汗指數100的盛夏,這樣已經很不簡單。

 

山頂太熱無法久留,拍完照迅速走人,鑽入樹林裡比較實在。

 

步履健朗的吳大哥伉儷。


 

十分鐘後遇三岔路,記住,我們往黃德公。


 

這附近的山徑很多,有點複雜,務必看清楚路線目標。


 

方向轉西,往黃德公。


 

11:28抵達黃德公祠,也接回了北42


 

黃德公是一座迷你石砌土地公祠,有遮雨棚,這跟其他年代悠遠的山野土地公一樣,很簡樸,幾片石塊就搞定,但這裡還有香火,許是因為就在北42路旁,附近居民會順路過來整理維護。


 

這路口到底在北42/?K我沒搞懂,但旁邊剛好有一支電線桿No.117


 

這裡我感覺異常熟悉,沒記錯的話往上沒多遠就是雙溪坪林區界,也就是越嶺鞍部,那裡立著一座大茶壺。


 

我特別喜歡那感覺,記憶回來了,從鞍部滑下去,一路不停到闊瀨,迎著風,雙輪刷刷刷,超爽。

 

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把回憶拉回來吧!

 

接下來我們轉往林家古厝,也在下坑溪畔,但剛好與游家隔溪相對。〝下切〞登山口離這裡不遠,沿公路往下走,剛好兩根電線杆的距離。

 

就是這裡,電線杆No.115


 

再度鑽入林子裡,離開北42


 

貴哥一開始就警告大家這段路特別陡,茉莉嫂提醒大家戴上手套,果然所言不虛,陡坡還好,有繩子拉,但土路鬆滑才麻煩,步步為營,一路抖抖抖。


 

下雨天走這段路會蠻慘,我真懷疑這條路是不是山友們為了O繞下坑古道而硬開出來的?古人應該不會跟自己開這種開玩笑。


 

途中幾片垂壁,隊伍下降速度慢,前後花了近25分鐘才降落到溪畔的寬闊地,我們剛剛一直走在下坑溪另一條源頭支流的右岸。


 

地上掉滿許多柚子,抬頭一瞧,一棵高大的柚樹就立在溪畔,枝葉茂密,結實累累。


 

大家都在猜這附近是不是有猴子?

 

此刻正午,我們就餓了,本想下溪床找塊清涼地,但小溪谷腹地不夠,下切也困難,於是決定回到柚子樹下就地擺攤。


 

午餐維持往常水準,壽司、滷蛋豆干、還有水果吃到飽,飯後小茉莉烏龍飄香,佐以重磅蛋糕,今天公認最高賞則是慧芬的檸檬愛玉凍,冰鎮爽口,暑氣全消。


 

東南西北,茶香裊裊,輕鬆度過一小時的正午時光。


 

13:15續走,往林家古厝。


 

繞行山腰路,四分鐘後遇一支流,此山水脈豐富,難怪柑腳山頂特意立碑。


 

距離柚樹十分鐘路上終於看到這棵大板根,很驚艷,硬朗雄偉,枝葉繁茂,巨大板根穩穩盤踞山壁之側,非常壯觀,封以名號〝下坑之樹〞實至名歸。


 

相信日後會有更多山友慕名而來。


 

很快又遇到一支流,這裡比較溼滑,繩索綁得像蜘蛛網,我們再度降落下坑溪畔,目前還在右岸。


 

然而林家古厝位居左岸(上午走訪的游家在右岸),我們必須在此跨溪。


 

今天除了稜線上有風,後來繞走山腰路依然悶熱,午餐後才走了半小時就快受不了,此刻來到溪邊,清水小潭,再也忍不住,紛紛脫鞋泡入水中,我個人實在很想乾脆全身下去,這種酷暑實在難熬。


 

赤腳放在溪中,幽香陣陣飄散,蝦群難擋,活在小溪這麼久還沒聞過這味道,目眩神迷,紛紛爬出石縫探個究竟。


 

如果連襪子也一起下水,我的經驗是蝦兵蟹將徹底抓狂。


 

泡涼兼去角質,一兼二顧,摸喇仔兼洗褲。


 

玩了20分鐘,暑氣消散,心滿意足,大家依依不捨起身離開。


 

14:15,過溪,改走左岸。


 

左岸屬林家墾地,規模更大,梯田的石砌坡崁延綿數十米,歷經百年依然堅固無損,我們一面欣賞一面慨歎這工程之辛勤,只有貴哥說以前的人沒事幹就有時間這樣慢慢堆。


 

14:30,過溪後15分鐘抵達林家古厝。


 

也是三合院架構,規模與對岸游家相當,然而林家這裡緊鄰溪床,視野通透寬敞,溪谷吹來涼風陣陣,感覺比游家那邊乾爽許多。


 

站在前庭依稀聽見下方潺潺溪水,和風煦煦,抬頭望著白雲藍天,心曠神怡。


 

古宅深深留倩影,流水潺潺入夢來。


 

千古悠然半斜月,化作精靈守深宅。


 

今天走了一趟下坑古道,走訪了分別位於下坑溪兩側的游家、林家古厝,昔日已遠,舊夢幽然,但不知雙溪鄉誌有沒有記載著這兩戶人家的歷史故事?


 

距離北42公路不遠,林家古厝、左岸古道的登山口在25.6K


 

剛好三點整回到25.6K登山口,這裡距離林家古厝約15分鐘。


 

簡單整理一下。

-    黃德公在?K我還沒搞懂。

-    往游家古厝的右岸古道登山口在26.4K

-    往林家古厝的左岸古道登山口在25.6K

-    記住,北42公里數起算點在坪林。

 

順行而下,午後三點,斑駁光影灑落在沒有車子的公路上,更顯清幽愜意。


 

42,我曾經留下許多記憶。


 

柚子樹下的午餐之地。


 

今天順時針O繞的海錨路線。


 

沒走太遠,也沒爬多高,這裡適合涼爽季節過來走走。


 

                --End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